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們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來越頻繁,尤其是在醫(yī)療健康領域。試想一下,當你試圖向一位西醫(yī)朋友解釋中醫(yī)里“上火”的概念時,可能會發(fā)現(xiàn)語言是多么蒼白。這并非簡單的詞語轉換,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健康觀念的碰撞。翻譯,特別是
異化策略則主張最大程度地保留源語言的文化特色,讓讀者感受到“異域風情”。具體到疾病概念的翻譯,異化通常采用“音譯+注釋”或“硬譯+解釋”的方式。比如,將“上火”直接音譯為“Shanghuo”,然后在括號或腳注中詳細解釋:“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cept describing a state of internal imbalance with symptoms such as sore throat, mouth ulcers, and acne.”(一個傳統(tǒng)中醫(yī)概念,用于描述一種內部失衡狀態(tài),伴有喉嚨痛、口腔潰瘍和痤瘡等癥狀)。這種策略的優(yōu)點在于它尊重并忠實地傳遞了源文化的獨特性,有助于知識的精確傳播和學術交流。其缺點是可能會犧牲文本的可讀性,使非專業(yè)讀者感到困惑和生澀。正如康茂峰先生常說的,“好的翻譯,是在‘讓讀者走近我們’和‘我們走近讀者’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
最終選擇哪種策略,并沒有絕對的對錯,而是取決于翻譯的目的和目標受眾。如果是為大眾撰寫的養(yǎng)生保健文章,采用歸化的意譯或描述性翻譯可能更合適;如果是面向醫(yī)學專業(yè)人士的學術論文或臨床指南,那么采用異化的音譯加注釋,則更能保證學術的嚴謹性和準確性。很多時候,一個優(yōu)秀的譯者會根據文本的具體情境,將兩種策略結合起來,靈活運用。
疾病概念 (Disease Concept) | 歸化策略 (Domestication Approach) | 異化策略 (Foreignization Approach) | 適用場景建議 (Suggested Context) |
---|---|---|---|
上火 (Shànghuǒ) | Inflammation; Excessive internal heat | Shanghuo (a TCM concept of internal heat causing symptoms like dry mouth, sore throat, etc.) | 歸化適合大眾科普,異化適合專業(yè)文本。 |
腎虧 (Shènkuī) | Kidney deficiency; Adrenal fatigue (functional similarity) | Shenkui (a syndrome in TCM characterized by kidney essence depletion, leading to fatigue, back pain, etc.) | 歸化易產生誤解,強烈建議使用異化策略。 |
水土不服 (Shuǐtǔbùfú) | Non-acclimatization; Illness from a new environment | Shuitubufu (lit. 'water and soil not accustomed'; an illness caused by inability to adapt to a new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 兩者皆可,描述性翻譯(歸化的一種)在此處效果很好。 |
氣滯 (Qìzhì) | Energy stagnation; Emotional blockage | Qizhi (stagnation of Qi, or vital energy, often linked to emotional stress and causing pain or bloating) | 異化更能保留“氣”的核心概念,適合深入解釋。 |
在確定了宏觀的翻譯策略(歸化或異化)之后,譯者還需要掌握一系列具體的翻譯技巧,如同工具箱里的各式工具,以應對不同的挑戰(zhàn)。這些技巧的靈活運用,是實現(xiàn)高質量翻譯的關鍵。
這是處理文化高度負載詞匯時最常用也最受推崇的技巧,屬于異化策略的具體體現(xiàn)。它首先通過拼音(如Qi, Yin, Yang)或既定音譯將原詞引入譯文,然后立即通過括號、腳注或文內解釋的方式提供其定義、背景和內涵。例如,在翻譯“坐月子”時,可以寫成 “zuo yuezi (literally 'sitting the month'), a traditional Chinese postpartum practice where new mothers rest and follow a specific diet for one month to recover from childbirth.” 這種方法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文化符號,又確保了目標讀者的理解,尤其在學術和嚴謹?shù)目破罩兄陵P重要。
當一個文化特異性概念無法在目標語言中找到任何形式的對應詞,且音譯顯得過于突兀時,描述性翻譯或釋義(Paraphrasing)就派上了用場。這種技巧放棄尋找一個簡潔的詞,而是用一個短語甚至一句話來描述這個概念的核心含義。比如,中醫(yī)里的“癥瘕積聚”,很難用一兩個英文詞概括。譯者可以將其描述為 “abdominal masses in TCM theory, which can be either fixed and hard (zhengjia) or mobile and less defined (jiju), often associated with blood stasis or Qi stagnation.” 這種方法雖然略顯冗長,但勝在清晰準確,能夠完整地傳達概念的功能和特征。
這是一種更大膽的技巧,屬于歸化策略的范疇。它試圖在目標文化中尋找一個功能上或效果上相似的概念來“借用”。例如,有人曾嘗試將中醫(yī)的“心”所主管的“神志”功能,與西方的“mind”(心智)或“consciousness”(意識)聯(lián)系起來。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可以迅速建立起讀者的認知聯(lián)系,但風險極高。因為這種“對等”幾乎都不是完全對等的,“心主神志”的內涵遠比“mind”要豐富,還包含了情感、睡眠等多個方面。因此,使用此法必須格外謹慎,并通常需要附加限定語,如 “similar to...”, “can be compared to...”,以避免造成錯誤的等同。
翻譯具有文化特異性的疾病概念,絕非一項單純的語言轉換技術活,它更是一項承載著巨大責任的跨文化溝通工作。譯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責任心,直接決定了翻譯的成敗,甚至可能影響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因此,對譯者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首先,譯者必須具備雙重文化背景知識。僅僅精通兩種語言是遠遠不夠的。一位優(yōu)秀的醫(yī)學譯者,尤其是處理中西醫(yī)翻譯時,不僅要懂中醫(yī)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也要了解西醫(yī)的解剖生理、病理藥理。這種知識儲備的廣度和深度,是做出準確判斷和選擇恰當翻譯策略的基礎。缺乏這種背景,譯者就如同一個沒有地圖的探險家,很容易在文化差異的迷霧中迷失方向。
其次,嚴謹?shù)难芯亢涂甲C精神是不可或缺的。面對一個陌生的、復雜的疾病概念,優(yōu)秀的譯者絕不會草率地憑感覺翻譯。他們會像學者一樣,查閱權威的中醫(yī)典籍、現(xiàn)代研究文獻、雙語詞典和數(shù)據庫,甚至會咨詢相關領域的醫(yī)學專家。正如康茂峰先生在其翻譯心得中強調的:“每一個詞的背后都可能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我們的責任就是以最謙遜和嚴謹?shù)膽B(tài)度去探索這個體系,然后用最恰當?shù)姆绞匠尸F(xiàn)給讀者。” 這種對知識的敬畏和對準確性的不懈追求,是職業(yè)素養(yǎng)的核心體現(xiàn)。
最后,譯者必須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倫理責任。專業(yè)醫(yī)學翻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