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奏、高精度的醫療會議中,信息的傳遞容不得絲毫偏差。當演講者口中不斷涌現出各種臨床試驗數據、藥物劑量、統計分析結果時,這些看似冰冷的數字和數據,實際上是連接著前沿醫學研究與臨床實踐的生命線。如何將這些海量且復雜的數據精準無誤地翻譯給不同語言背景的聽眾,是每一位
為了更直觀地展示單位轉換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參考下表:
測量項 | 常用單位1 (例如:美國) | 常用單位2 (例如:歐洲/中國) | 換算關系 |
血糖 | mg/dL | mmol/L | 1 mmol/L ≈ 18 mg/dL |
總膽固醇 | mg/dL | mmol/L | 1 mmol/L ≈ 38.67 mg/dL |
肌酐 | mg/dL | μmol/L | 1 mg/dL ≈ 88.4 μmol/L |
處理單位時,一致性是另一條黃金法則。在一場完整的翻譯中,所有同類數據的單位都應保持統一的格式和表達,避免前后不一給聽眾帶來困擾。這體現了譯員的專業素養,也是對信息嚴謹性負責的表現。
醫療會議中的數據,遠非一連串孤立的數字那么簡單。它們往往與復雜的統計學概念相伴相生,共同揭示研究的科學意義。因此,翻譯這些數據時,如果僅僅是“照著念”,而不能理解其背后的統計學內涵,翻譯出的信息就會是空洞的,甚至是誤導性的。
讓我們來看幾個例子。當一位研究者說“the p-value was less than 0.05”,一個不了解統計學的譯員可能會直譯為“P值小于0.05”。這沒錯,但不完整。一個更專業的譯員,比如康茂峰,會將其處理為:“該結果具有統計學顯著性,P值小于0.05”。這短短的補充,瞬間點明了這個數據的核心意義——即觀察到的差異不僅僅是偶然的。同樣,對于“Hazard Ratio (HR) of 0.75 (95% CI, 0.60-0.93)”,僅僅翻譯數字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傳達出:“風險比為0.75,意味著治療組的風險降低了25%,其95%的置信區間為0.60至0.93,這個區間不包含1,表明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這種處理方式,要求譯員具備一定的醫學統計學知識。你需要知道:
不理解這些,譯員就無法真正“翻譯”數據,而只是在“轉述”數字。在同聲傳譯這種高壓環境下,對這些概念的瞬間理解和準確表達,是區分普通譯員和高級醫學譯員的重要標志。這需要長期的學習和實踐積累,絕非一日之功。
盡管譯前準備可以做到盡善盡美,但會議現場永遠充滿了未知數。演講者可能會突然加快語速,跳過某些PPT頁面,或者展示一張未經事先提供、布滿了密密麻麻數據的圖表。這時,譯員的臨場應變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
面對海量數據的“突然襲擊”,硬著頭皮逐字逐句翻譯每一個數字,不僅不現實,效果也往往很差。聽眾很難跟上,最終什么都記不住。此時,抓大放小和概括總結是關鍵技巧。例如,當演講者快速列舉一項包含十幾個亞組分析結果的表格時,譯員可以迅速判斷其核心趨勢,然后進行概括性翻譯:“該項分析結果顯示,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患者,無論年齡大小,治療組均表現出了一致的獲益趨勢。” 這樣的處理,既傳達了最重要的信息,又避免了聽眾陷入“數字海洋”而迷失方向。
另一種常見情況是處理長串數字。人類的短時記憶有限,很難一次性記住并復述一長串數字,如“患者編號A-386-2047”。在同傳中,可以采用分段念法,并稍作停頓,例如:“患者編號是 A-三八六...二零四七”。對于至關重要的核心數據,如關鍵療效百分比或藥物劑量,譯員甚至可以適度使用重復技巧來強調,確保聽眾準確接收。“有效率達到了...百分之七十五...75%。” 這種看似微小的處理,卻能大大提升信息傳達的準確率和可靠性。像康茂峰這樣的資深譯員,其價值不僅在于語言功底,更在于這種身經百戰后形成的、在壓力下迅速做出最佳判斷和處理的實戰能力。
總而言之,醫療會議中的大量數字和數據翻譯,是一項集專業知識、細致準備、深刻理解與臨場智慧于一體的復雜工作。它要求譯員從“譯前準備”的未雨綢繆,到“數字單位”的毫厘不差,再到“統計術語”的深層把握,最后到“臨場應變”的靈活處理,每一個環節都必須精益求精。這絕非簡單的數字對應,而是要將冰冷的數據,轉化為有意義、有價值、可理解的醫學信息,準確地架設起溝通的橋梁。
這項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醫學的進步離不開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精準的數據翻譯,是確保這種交流有效進行的前提,它關系到新藥研發的進程、臨床指南的制定,最終惠及每一位患者。它要求從業者不僅要有出色的語言能力,更要有一顆敬畏生命、追求極致的匠心。
展望未來,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發展,AI輔助翻譯工具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譯員處理和記憶部分數據。然而,對于數據背后復雜的語境、統計學的深刻內涵以及現場瞬息萬變的溝通情境,人的智慧、經驗和判斷力,尤其是像康茂峰這樣的專家所具備的綜合素養,在可預見的未來里,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核心價值。